协会动态
+ 查看更多
来,跟世语君一起来看看大火的尔滨有着怎样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 查看更多
来,跟世语君一起来看看大火的尔滨有着怎样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
+ 查看更多
发布日期:2024-02-06 17:00
这个冬天哈尔滨的旅游热度持续增长,已经成了一次现象级的文化事件。南北方网友的热烈互动,以及哈尔滨人极具东北特色的招待方式都频频成为热点。
除了冰雪,哈尔滨城市本身也是别具一格的,带着“洋葱头”的东正教堂、铺满“面包石”的街道、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的街区......提醒着我们这座城市的历史过往。
哈尔滨的建城史伴随着多种文化的碰撞。沙俄在1896年与清朝签订《中俄密约》后,开始在东北建设中东铁路。这条铁路呈丁字形,分成了主干线和南延线,而这两条线的交汇点就是如今的哈尔滨。

1910年的哈尔滨(哈尔滨市博物馆)
1903年7月14日东清铁路(Ĉina orienta fervojo)全线正式通车,同年11月1日开通了哈尔滨至海参崴的客运列车,俄国移民及其他欧洲移民开始大量移居哈尔滨,哈尔滨从此成为当时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水路交通枢纽和商埠。1902年,哈尔滨仅俄国侨民就有12000人。日俄战争之后,哈尔滨成为开放商埠,侨民的国籍增加到十几个国家,迎来了侨民来哈第二次高峰期。俄国十月革命后,大批俄国旧官商和难民逃亡至哈尔滨,形成第三次高峰期。
20世纪20年代,哈尔滨外侨人口达到顶峰。1920年,哈尔滨的外侨人数从1918年的6万余人,猛然增长到13万余人。1922年,哈尔滨总人口38万余人,外侨人口近2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是哈尔滨外侨人口数量最多的年份。先后有20多个国家在哈尔滨设立了领事馆、总领馆,使哈尔滨成为中国少有的多国家、多民族、多宗教、多语言、多种文化共存的城市。

哈尔滨红肠(kolbaso)源自立陶宛,1909年最早由来自立陶宛的俄国工人生产

俄罗斯黑麦面包(sekalpano)传入哈尔滨成为本地特色食品,被称为“大列巴”
1935年9月,时年24岁的青年学子季羡林赴德留学,开始了十年羁旅生涯。其间记述了一段他在哈尔滨的往事。

“这是我第一次到哈尔滨来,第一个印象是,这座城市很有趣。楼房高耸,街道宽敞,到处都能看到俄国人。其中有贵族,也有平民;生活有的好,有的坏,差别相当大。”
“我们吃过罗宋汤、牛尾、牛舌、猪排、牛排,这些菜不一定很‘大’,然而主人是俄国人,厨师也是俄国人,有足够的保证,这是俄式大菜。”
“黄昏时分,我们出来逛马路。马路很多是用小碎石子压成的,很宽,很长,电灯不是很亮,到处人影历乱。”
“我们几个人租了一条船,放舟中流,在混混茫茫的江面上,真是一叶扁舟。远望铁桥一线,跨越江上,宛如一段没有颜色的彩虹。”
1931年8月22日,朱自清从北平(今北京)出发赴英国留学,在哈尔滨曾做短暂停留。他在给友人叶圣陶的信中,谈到了在哈尔滨的见闻。
“南岗是住宅区,据说建筑别有风味;可惜我们去时,在没月亮的晚上。道外是中国式的市街,我们只走过十分钟。我所知的哈尔滨,是哈尔滨的道里,我们住的地方。

哈尔滨南岗区花园街俄罗斯田园风格的住宅
他们的外国化是生活自然的趋势,而不是奢侈的装饰,是‘全民’的,不是少数‘高等华人’的。一个生客到此,能领受着多少异域的风味而不感着窒息似的;与洋大人治下的上海,新贵族消夏地的青岛,北戴河,宛然是两个世界。”
朱自清还提到太阳岛和哈尔滨特色的野游,“江中有一太阳岛,夏天人很多,往往带着一家子人去。岛上最好的玩意自然是游泳,其次许就算划船。”
作为中国与世界接触的前沿,哈尔滨也成为了与世界语接触最早的中国城市之一。据史料表明,20世纪初,在哈尔滨工作和经商的俄罗斯人将世界语带到哈尔滨。据俄罗斯世界语者 A. Sidorov 和 A. Titajev研究,1898年到1903年修建中东铁路时俄罗斯土建总工程师(ĉefinĝeniero)N. A.喀则-吉列(N.A.Kazi-Girej)先生就是一名热心的世界语者。由于他长期不懈地宣传推广世界语,哈尔滨人对世界语的兴趣与日俱增,一些人参加了世界语的学习,并成立了满洲世界语协会(Manĉuria Esperanto-societo),N. A. 喀则-吉列先生当选为第一任主席。1910 年在哈尔滨的世界语协会已经拥有近 50 名成员,在20世纪10年代开办过多次课程,吸引了各行各业的人参加,包括军事将领及市政当局的官员。不过当时的哈尔滨世界语者几乎都来自外国侨民,尚没有发现中国人的参与。1909 年 12 月,在世界语的创始人柴门霍夫 50 岁生日到来时,满洲世界语协会还向他发去了贺电,表达了哈尔滨世界语者对他的崇敬和祝福。1917年12月,喀则-吉列先生在哈尔滨逝世。

哈尔滨的主要世界语组织者
1985年,哈尔滨市世界语协会成立。目前活跃在当地的世界语组织是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世界语分会,他们在哈尔滨开办了宇通世界语讲堂,并鼓励世界语者参与国际世界语阅读比赛,每年夏天召开哈尔滨世界语研讨会。该活动到2023年已举办了12届。
时光飞逝,如果你在今天到访哈尔滨,除了冰雪景观之外,也可以慢慢品味那些新艺术运动、折衷主义、中华巴洛克风格的建筑,体验中西方文化在这里融合碰撞后散发的迷人光彩。
(资料来源:哈尔滨市博物馆、《与希望同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