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运文库
+ 查看更多
70年记忆丨在历史中汲取前人的力量——我与中国世界语运动史研究+ 查看更多
70年记忆丨在历史中汲取前人的力量——我与中国世界语运动史研究
+ 查看更多
发布日期:2021-09-16 13:50
发布时间:2021-03-12 16:22 来源: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

中国世界语运动史专家侯志平
《中国报道》杂志社原副社长
回顾一生,我很庆幸,能在世界语的大门里转了一圈,发现了许多善良的人、善良的事,他们对世界语的热爱、付出和贡献,令我感动、崇敬和难忘,鼓励我也能为这一事业尽绵薄之力。
环顾世界语文化圈,在过去70年如侯志平老师这般对世界语的热爱源于结缘善良,发现美好继而勇于付出的前辈不在少数。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亲历者也是历史的记录者。
今天跟我们一起探寻这位世界语史学家是如何踏上世界语历史研究之路的!
侯志平,《中国报道》杂志社原副社长,潜心研究世界语历史40载,编著包括《世界语运动在中国》《世界语在中国一百年》《胡愈之与世界语》《中国世运史钩沉》等十余部世界语史学著作,不仅填补中国世界语运动史学研究的空白,也为中国世界语运动和世界语文化传播的研究积累大量有价值的资料。
侯志平主编和编辑的部分有关中国世界语运动史的著作

世语君:是什么触发您研究中国世界语运动史?
侯志平
1979年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二次世界语工作座谈会,会后调整了中国报道杂志社的领导班子,对刊物编辑方针进行了重要改革,增加了对中国文化、人民生活和世界语内容的报道。因为我在1963年调到中国报道社从事编辑工作后,曾向老世界语者冯文洛学习过世界语,领导便分配我从事世界语的专题报道。从此,我开始踏进世界语的大门。我周围工作的有一批老世界语者方善镜、陈世德、张闳凡等,开会有时能见到的胡愈之、巴金、叶籁士、陈原等元老。他们数十年来热爱世界语事业,为之奋斗,不遗余力,让我非常敬佩。听他们说,过去鲁迅和一些知名作家都支持世界语,有的还把东欧的文学作品翻译成中文,使我萌生收集先辈们的有关材料的想法。
进入我视野的首先是研究鲁迅与世界语的关系,我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到北京国家图书馆、北大图书馆查阅了解放前后出版的旧书刊,还重点浏览了《鲁迅全集》《鲁迅书信集》《鲁迅日记》《鲁迅年谱》和各种纪念研究鲁迅的文集,以及二十世纪初《新青年》杂志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的辩论,采访了与鲁迅有关的钟敬文、胡愈之、方善境、孙用等同志,摘录了有关的资料。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1981年,我写成长达一万二千字的论文《鲁迅与世界语》,厘清鲁迅与世界语的关系,受到鲁迅研究学者朱正和陈漱渝先生的认可。随后我母校的《四川大学学报》发表了这篇论文,后来《中国报道》也发表了论文的摘要。此论文被评为当年读者最喜爱的文章之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世界》杂志创刊,我担任了编委,并负责有关世界语的专栏,让我更多地接触各地世界语者。这之后我采访了楚图南、胡愈之、巴金等知名人士;搜集了大量有关世界语资料和照片,为写一本中国世界语运动史和出版一本画册陆续积累了更多资料。
世语君:在搜集世界语史料的过程中,相信您遇到很多的困难,您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又怎么坚持下来的?
侯志平
最大的困难是资料太少。1930年以前,中国的世界语运动处于初期阶段,学习世界语的人很少,世界语活动也不多,主要是在上海、北京、武汉和广州等地,有一些世界语者开展活动,而非世界语报刊报道很少。1930年以后,世界语运动进入世界语与民族解放运动和进步文化运动相结合的阶段,上海、北平、武汉、广东等地的世界语活动更加活跃。之后,随着抗日战争的深入,一批世界语者来到重庆、延安,使那里的世界语活动也多起来,给我们留下一些宝贵资料。但其它地方的世界语运动基本处于停顿状态。新中国成立前,由于抗战和内战不断,国内世界语活动无法开展,一批世界语者参加了革命且脱离了世界语运动,另一批世界语者流浪到大后方,致使他们保存的世界语资料毁于一旦。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报道》杂志创刊和全国世协成立虽然比较早,但是也经历了一些起伏……真正的中国世界语运动,还是在八十年代以后广泛开展的,一直到现在。
对于历史上的世界语运动,我尽量到图书馆去查阅材料。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没有互联网,不能从网上收集有关资料,好不容易找到一些资料,只能靠手抄,没有像现在这样可以用手机翻拍,工作量自然很大。中午吃饭,只能在阅览室打点开水,吃两个馒头和一包榨菜充饥。虽然有点苦,但找到一篇世界语文章,如获至宝,高兴无比。
对于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世界语活动,我是这样做的:
一是保管好各地寄来的有关稿件,特别是名人的稿件和书信。每年的春节,我都要在家里的床上摊开各地寄来的世界语小报小刊、资料和图片,按省和专题分类进行整理、保管。退休时我完整保留了320多种世界语刊物,分别送给中国报道社和枣庄世界语博物馆。
二是发调查信。1986年召开第71届国际世界语大会,为摸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世界语运动的情况和成绩,经领导批准,我以中国报道社的名义向各省世界语协会发了一封信,以填表的形式了解各省世界语协会是什么时间成立的,有多少会员,领导人姓名;出版什么刊物,有多少印数;办过多少讲习班、参加人数;出版过什么世界语书籍;是否办过世界语函授或刊授,使用什么教材,有多少学员等等。这次调查,摸清了我国世界语运动的底数,对保存这段时期世界语运动资料、研究中国世界语史和报道我国世界语运动取得的成绩,十分有用。
为调查世界语者的现状,我还接受叶籁士同志的建议,以表格形式,列出姓名、性别、出生年月、世界语名、职称、职务、个人经历,何时何地向何人学习世界语,担任过何种世界语职务,发表过哪些世界语文章,著译过何种书籍,受过何种奖励等项目,当时胡愈之、巴金、叶籁士和一些作家都填了表寄来,使我非常感动,更增加我研究我国世界语史的信心。
三是在刊物上设立专栏,搜集情况。如1987年,为庆祝世界语诞生一百周年,我专门约请一些著名人士写纪念文章、题词和画作,包括胡乔木、楚图南、巴金在内的各界人士都积极为我们写稿、题词,这些文章和题词不仅扩大世界语的宣传和影响,而且对外报道后还使许多读者认识到中国的世界语运动具有良好的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其前景甚好。借此也收集到许多名人、学者对世界语的评论和题词。
四是做卡片,将全国世协、中国报道社和各省发生的世界语大事做成卡片,每年编辑一次大事记。对于全国世协、中国报道、中国世界语出版社以及各省出版的世界语书籍,一书一卡,大部分做了详细的记录。
这些资料的登记看起来很平常,也很琐碎,但时间久了,就是集腋成裘,为我日后主编和撰写《世界语在中国一百年》《中国世运简史》《中外名人学者论世界语》《胡愈之与世界语》《中国世界语人物志》《中国世界语人名录》《中国世运史钩沉》《与希望同行——世界语运动在中国(画册)》等著作奠定了基础。
至于能持之以恒和长期坚守世界语资料的搜集,主要得益于陈毅副总理对世界语工作的教导。在1963年全国世界语工作会议上,他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向从事世界语工作的同志表示感谢,他说:这个部门的工作不是可有可无的,是必须做的,要大发展。搞学问不能有势利眼,搞学问就要专一。研究学问就要能坐冷板凳,坐不得冷板凳的,研究不了学问。钻它十年,十五年,对我们国家很需要。只要脚踏实地,有成绩,对人民都会有贡献。正是在这些温暖的话的感召下,多少年来我和社里的一些年轻人才专心致力于世界语的工作和研究。
世语君:您从这些史料中了解到怎样的世界语历史?
侯志平
作为一种人造语言的世界语,如果不为中国的解放、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进步文化运动以及世界人民的相互理解和世界的和平事业服务,就得不到人民的认可和国家的支持。《中国报道》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创刊、全国世协能够成立,都是因为世界语为中国民族解放、进步文化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做出了贡献,所以才受到毛主席、周总理、陈毅、郭沫若、胡乔木、胡愈之的重视。现在中国的世界语运动已经成为国际世界语大家庭的一支重要力量,正在为世界语事业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而努力。
中国世界语运动的历史证明:要受到国家和人民重视和更多的支持,我们必须学好世界语,用好世界语,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我们的贡献越大,国家的支持就更多。
七十年来,我们的前面有胡愈之、楚图南、巴金、叶籁士、陈原等一大批先烈为我们引路,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后面有李士俊、谢玉明、谭秀珠、王崇芳、胡国柱、魏以达等同志那样的楷模,作为我们的标杆,只要像他们那样,坚定世界语的理想,认真学习,埋头苦干,无私奉献,就能为中国世界语运动增光添彩,促进我国世界语运动的繁荣和发展。
柴门霍夫是历史上罕见的伟人之一,他的聪明才智、坚韧不拔和伟大的奉献精神成就了他的一生,永远值得我们崇敬和学习。我们现在纪念全国世协成立70周年的活动就是表明我们会以实际行动将他创造的事业进行到底。中立、科学、实用的ESPERANTO一定会成为人类国际语最好的选项之一。
回顾一生,我很庆幸,能在世界语的大门里转了一圈,发现了许多善良的人、善良的事,他们对世界语的热爱、付出和贡献,令我感动、崇敬和难忘,鼓励我也能为这一事业尽绵薄之力。
责任编辑:柴晶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