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动态
+ 查看更多
人工智能赋能世界语传播——苏州市世界语协会走进高校课堂+ 查看更多
人工智能赋能世界语传播——苏州市世界语协会走进高校课堂
+ 查看更多
发布日期:2025-04-03 17:10
3月21日上午,苏州市世界语协会走进苏州城市学院通识选修课《机器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的课堂,通过专题讲座、语言实践与历史沉浸式体验,向学子们展示了世界语的独特魅力及其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传播潜力。该课程是苏州城市学院“语言技术+人文传承”新文科和新工科交叉创新平台的重要课题,也是校协联动,探索语言教育与文化传播新范式的一次尝试。
人工智能助力世界语:从理念到实践
苏州市世界语协会会长宋丽莉以“人工智能赋能世界语的传播与发展”为题,系统介绍了世界语的起源、语言特性及其“中立、平等、和平”的核心理念,结合苏州作为吴文化发源地的特色,分享了协会近年来通过“行走的思政课”等创新形式,将范仲淹的“忧乐精神”与世界语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传播路径;而人工智能赋能了世界语的传播与发展。
宋会长着重讲了人工智能在语言学习领域的应用:1. AI赋能世界语的实践路径——技术层,构建语言学习与传播的智能生态;社会层,推动跨文化融合与社群扩张。2. 创新教学资源设计——游戏化教学资源设计;VR、AR打造沉浸式环境。3. 个性化学习路径 ;实时反馈纠错提升效率。4. 多媒体内容创作:视频内容生成(例如,选用AI图像生成与语音合成技术,还原世界语创始人柴门霍夫(Zamenhof)在1905年第一届国际世界语大会上的演讲视频。通过历史文献训练模型,AI精准模拟其神态与发音);音频资源制作(例如:AI创作的世界语歌曲);音频资源自动化,AI语音合成技术(如ElevenLabs)已能生成自然的世界语朗读音频,支持用户按需制作有声书或播客,解决小众语言资源匮乏问题。5. 未来展望,从技术工具到文明桥梁。
宋会长还展望了协会与高校的合作方向,提出“依托人工智能拓展世界语应用场景”的建议,引发学子对语言科技与人文价值的思考和对世界语学习的兴趣。

从理想到实践:世界语运动的百年历程
协会理事贾爱伟以“世界语运动:从理想主义到全球实践”为线索,梳理了世界语130余年的发展历程。从柴门霍夫的创语初衷到鲁迅、巴金等中国名人的推广实践,从国际世界语协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到苏州市世界语协会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中的探索,揭示了世界语背后的人文精神与国际主义情。在课堂互动环节,他带领学生进行世界语基础会话实践,通过“Saluton”(你好)“Dankon”(谢谢)等日常用语教学,让抽象的语言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体验。学生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世界语的简洁性与包容性,进一步理解其作为国际辅助语言的价值。

声临其境:穿越百年的世界语之声
理事许志良以“声临其境”的方式带领学生穿越时空。他播放了1905年首届国际世界语大会的珍贵历史录音,让学生聆听百年前世界语者的声音,感受早期世界语运动的热忱。许老师还用世界语朗诵了一段《岳阳楼记》,生动展现了语言的跨文化适应性,让课堂在历史回响与当代思考中交织。

展望:AI时代的世界语新机遇
此次课程不仅是一次语言文化的普及,更是一次科技与人文的对话,随着机器翻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语作为规则清晰、逻辑严谨的语言,有望在自动翻译、语言学习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苏州市世界语协会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与高校的合作,探索“AI+世界语”的创新应用,让这一承载人类理想的语言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通过这堂别开生面的通识课,学生们不仅领略了世界语的文化内涵,也对语言技术的社会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全球化与数字化交织的今天,世界语的“中立与和平”理念或许能为跨文明交流提供新的启示。
讲座颇受学生的欢迎,第二堂讲座《世界语与吴文化的交融之曲》将在4月中旬开启。
(图/文 苏州市世界语协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