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动态

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开设世界语选修课 助力学生拥抱国际化未来

发布日期:2025-03-21 16:00
2023年下半年至今,内蒙古自治区世界语协会与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合作,正式开设了世界语选修课程。本学期在鸿德文理学院两个校区开课,共20课时。该课程由协会秘书长白日升老师和王志义教授执教,旨在通过创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帮助学生在全球化与人工智能时代掌握一门中立、高效的国际语言,同时培养学生跨文化思维与国际视野。

突破传统:直接学习法激活语言潜能
课程摒弃传统翻译式外语教学模式,采用“世界语直接学习法”。首节课上,白老师以“看图说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像婴儿习得母语般沉浸于世界语环境,通过语音、动画短片和情景对话,快速掌握发音规则与基础句型。“世界语语法结构科学统一,是语言的理想方程式”,白老师强调,“其文化中立性消除了非母语学习中的文化隔阂,学生无需切换母语思维即可直接应用。”数据显示,首期课程的学生仅需8课时即可实现日常对话交流。

白日升老师
寓教于乐:数智棋与场景化教学激发热情
课堂创新引入“世界语数智棋”,将数字学习融入游戏化互动,通过模拟国际会议、旅行问路等场景,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掌握实用表达。2023级张同学表示:“课程轻松有趣,学完就能用世界语自我介绍,甚至能看懂简单新闻,成就感满满!”

至用以学:语言技能赋能职业发展
课程注重实用性价值传导。白老师指出:"掌握世界语等于为个人贴上国际化标签,这种稀缺性在就业市场中极具辨识度。"据协会追踪,前两期240名学员中,超30%凭借世界语技能获得涉外实习机会。课程还融入"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鼓励学生用世界语讲述中国故事,让世界语成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
理论实践双轨并行 构建完整课程体系

除白老师的应用型教学外,王志义教授同步开设世界语理论课程,涵盖世界语史、语言学、哲学及马克思主义人才学等深度内容。从柴门霍夫创语初衷到世界语在科技、外交领域的独特作用,学生得以全面理解语言的文明价值。两套课程相辅相成,形成"技能+理论"的立体培养模式。


王志义教授
规模持续扩大 培育国际人才
自2023年春季首期开班以来,课程已连续举办五期,累计培养600名学员。2024年起增设助教团队,每期人数稳定在120人,该课程已成为校内热门选修课。学院计划未来增设世界语社团与国际交流项目,进一步推动语言教育与全球实践的深度融合。

内蒙古自治区世界语协会表示,此举不仅响应国家"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倡议,更探索了人工智能时代语言教育的新范式——通过一门中立语言,唤醒学生的文化共情力与创造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储备青年力量。

(文/图 康丽,内蒙古自治区世界语协会)



分享到: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