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语万花筒
+ 查看更多
对话访谈 | 徐平畅谈世界语赋能绿松石文化国际传播+ 查看更多
对话访谈 | 徐平畅谈世界语赋能绿松石文化国际传播
+ 查看更多
发布日期:2025-03-13 18:48
徐平简介:湖北省资深世界语者,自1982年起学习世界语,四十余年来始终致力于世界语的推广与应用。他同时深耕绿松石文化研究,长期探索语言工具与文化遗产传播的融合路径。

全国世协:徐平老师,您作为一名世界语者,同时又是绿松石文化研究专家,您认为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在国家推动国际传播工作的过程中,您觉得世界语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
徐平:绿松石承载着“女娲补天”这样的东方神话,但用英语传播时,常被西方视角“滤镜化”。比如,生肖文化中的“龙”,在英语语境中容易引发歧义。而世界语作为中立语言,能剥离文化霸权,让受众直接感知文化本身的魅力。我曾尝试把绿松石文化翻译成世界语,并将有关信息传播到一些微信群,群友们的反馈证明:当语言不再“称霸”,文化共鸣反而更加强烈。
全国世协:听说您准备开发数字科技VR在线讲解绿松石博物馆,您认为技术如何助力文化破壁?
徐平:随着数字科技的飞速发展,当我们佩戴VR设备“走进”云盖寺矿洞时,世界语解说将同步讲述,4600年前二里头先民如何运用云盖寺绿松石制作龙形器。当意大利观众用母语输入提问时,AI会即时将其翻译成世界语进行反馈。这种沉浸式体验,让文化传播从“被动接收”变为“主动探索”。我们后续还计划与多家数字科技公司合作,运用好数字科技,把“绿松石知识”融入到VR。比如,绿松石文化有着9000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探讨“为什么玛雅祭司的头冠上镶嵌绿松石?”、“‘和氏璧’是否是绿松石?”等问题。数据显示,中国的绿松石产量占全球的70%,在国际上有着重要地位。郧阳区鲍峡云盖寺的绿松石为国家创汇做出了重要贡献。国际上,伊朗、美国、墨西哥等国家也曾是绿松石的主要产地,但如今许多矿洞已经枯竭或关闭。我们可以通过绿松石的发展与国际社会展开更多对话。

全国世协:在绿松石文化内容创作方面,您有哪些创新尝试吗?
徐平:在学术层面,我多年来致力于研究世界各国绿松石的历史文化、分布及特点,已编写了《世界绿松石瑰宝》《世界绿松石艺术》《绿松石知识宝典》《世界绿松石历史文化展》《西域西藏绿松石》等书籍,后续将陆续出版。这些书中系统梳理了绿松石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此外,我还通过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向公众普及绿松石的文化意义。例如,我曾在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绿松石产业学院的讲座中,深入探讨了绿松石的历史演变和未来发展方向,强调文化赋能对绿松石产业的重要性。

在实践层面,我和漆器制作匠人一起联合创新,生产出了绿松石和大漆结合的香插、女士簪子等艺术品。在绿松石珠宝领域,我正在研究合金材质镶嵌绿松石珠宝,不仅注重艺术性和时尚品味,还力求物美价廉。
全国世协:您提到培养“双语人才”,具体如何落地?
徐平:后续我们将为竹山职校培养双语人才,并编辑出版“世界语+绿松石工艺”教材。学生上午学习雕刻镶嵌工艺,下午可以练习用世界语解说设计制作理念。可以把学员设计的《十二生肖吊坠》,在说明书上来用世界语标注“辰龙代表创造力,未羊象征和谐”等文化元素。我们希望通过不断创新,争取荣获国际传播奖项。未来,我们可以选派学员赴国际世界语大会,带着作品现场演示。当观众发现绿松石首饰的纹样源自《诗经·蒹葭》时,那种文化触电般的震撼,远比数据更有说服力。
全国世协:在现有成果中,最让您惊喜的是什么?
徐平:有两个案例让我印象深刻。一是在米兰设计周上,通过世界语导览的“绿松石+文艺复兴”展区,让西方观众理解了中国“巧色雕”与米开朗基罗“未完成美学”的共通哲学;二是区块链数字护照上线后,法国买家扫描世界语界面,看到手中戒指的原石出自云盖寺绿松石矿脉,竟专程到云盖寺“寻根”。2024年,我们的跨境订单增长了120%,这证明当文化信任建立后,商业价值自然水到渠成。
全国世协:未来有哪些突破性规划?
徐平:一是用区块链深化信任,每件作品都将拥有世界语数字护照,记录从矿工、雕刻师到物流的全链路信息;二是争夺行业话语权,后续将与中国地质大学制定世界语版绿松石分级标准。想象一下,未来在国际珠宝展上,欧美买家用世界语术语讨论“竹山绿松石”的色度——那将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里程碑;三是积极探索世界语在绿松石产业中的应用,通过世界语这一国际辅助语言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世界语可以与地方特色产业结合,助力绿松石等产品走向世界。这种创新实践不仅会提升绿松石的国际知名度,也将为世界语的应用场景拓展提供新路径。

全国世协:您认为这种模式对其他非遗项目有何启示?
徐平:世界语就像文化出海的特种部队,它能精准“空降”到高价值社群。例如,苏绣可以在联合国教科文国际世界语大会上展示。我期待更多领域加入世界语这个赛道,当波斯地毯匠人遇上宜兴紫砂壶大师,用世界语探讨“器物灵魂”时,人类文明的拼图才真正完整。
我们将世界语与绿松石文化结合,为绿松石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和文化传播开辟了新路径。这种实践不仅提升了绿松石的文化价值,也为世界语的应用场景拓展提供了新思路,体现了文化自信与国际传播的深度融合。未来,这种创新模式有望在更多领域推广,助力中华非遗文化走向世界。
全国世协:最后,请用一句话总结您的理念。
徐平:让世界语成为文明对话的“绿松石”——既承载千年基因密码,又镶嵌当代互联之光。
背景补充:
在2024年12月举办的竹山绿松石产业发展大会上,徐平提出以世界语为纽带推动产业国际化。竹山县政府强调了“认同、协同、共同”的主题,呼吁各界共建“世界绿松石之都”。对此,徐平深表认同,他表示:“绿松石是跨越9000多年的全球文化符号,从玛雅祭司头冠到波斯宫廷珍宝,它始终是‘希望之石’。而世界语作为国际普通话,正是让这颗石头在新时代继续闪耀的密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