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动态

香港大学将举行世界语主题研讨会

发布日期:2024-08-28 10:00
8月30日至31日,香港大学将在线上(Zoom平台)和线下(主校区邵逸夫楼)同时开展为期两天的大型讨论会,会议主要以英文进行,主题是世界语在亚洲的历史与实践。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加拿大、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15位学者将围绕这一主题介绍亚洲世界语发展历史,尤其是较少为人注意的亚洲早期世界语发展史,以及相关传播和教育情况。学者当中有部分对世界语运动有相当了解的人士,他们将通过大量史料,重点展现近现代世界语在东亚、东南亚以及南亚地区语言、文化、社会甚至技术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同时也不乏对现当代世界语运动的研究成果。

Zoom平台扫码参与



学者们的视角不局限于世界语和世界语运动本身,而是超越语言学单一学科,更注重阐述它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的作用。一系列讲座可以极大开拓我们的视野,了解各个历史时期世界语在亚洲发展的情况,进而帮助我们从更深层次、更宽角度理解内地世界语运动发展的曲折进程。

本次会议的主办方,除了香港大学,还有查良镛学术基金和美国的世界语研究基金会(Esperantic Studies Foundation,ESF)。世界语研究基金会是一个跨语言机构,支持人造语言和跨语言交流方式在各个层面的教学和研究,赞助和支持关于语言多样性和相关会议,旨在研究语言的平等和可持续共存。会议牵头人、东亚历史学家Edwin Michielsen现任香港大学助理教授,他曾在数年前获ESF“玛约丽·布尔顿学术资金”(Stipendioj Marjorie Boulton)资助。

玛约丽·布尔顿(Marjorie Boulton, 1924-2017),英国世界语女作家、诗人,同时用英语和世界语写作。她也是优秀的文学评论家和杰出的教育家,更是一位著名的爱猫人士。晚年曾担任世界语者“猫友会”(Kat-amikaro)和牛津地区世界语协会(Esperanto-Societo de Oksfordo kaj Distrikto)主席。在她去世后,为纪念她对世界语界所做出的杰出贡献,ESF以她的名义设立了奖学金。

辉煌的香港世界语运动史

香港世界语发展历史始终与内地如火如荼的革命进程和世界语运动息息相关。最早的一批世界语者也往往是革命者,如刘火子(1911-1990),他早年在香港受到进步思想影响走上革命道路,1935年开始学习世界语,参与组织香港世界语协会。1940年任国际世界语协会驻香港代理员。新中国成立后他定居上海,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副总编、《中国百科年鉴》主编,任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理事、上海世界语协会会长。

此外,还有一位堪称“重量级”的人物黄尊生(1894-1990),他于1912年进入广州第一期世界语夜校学习,毕业后参与创办广州世界语学会。1912年赴法国留学期间,先后出席国际世界语教育会议、国际世界语商业会议、多次参加国际世界语大会,并当选为国际世界语协会语言委员会委员、国际世界语运动中央委员会委员等,参与主持欧洲以外各国的世界语运动。1913年他应邀前往广东香山县城(今中山市)开班讲授世界语,是当地最早的世界语班。他在1955年被选为世界语学院院士,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中国世界语者。他于1959年迁居澳门,1966年转迁香港。黄尊生毕生致力于世界语运动,是中国世界语运动的先驱,著有《中国与世界语问题》《国际世界语教育概况》等书。

抗战期间,在沦陷之前,香港凭借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地理位置,成为海外物资进入内地的主要通道,以及向海外宣传抗日救国的大本营。世界语者抓住这个机会,向海外世界语者传递中国人民奋勇抗争的事实。1937年,叶君健翻译姚雪垠的抗战小说《新生活》在香港出版发行。1938年-1940年,武汉世界语者方善境和傅壁城创办的杂志《东方呼声》(Voĉoj el Oriento)从汉口迁移到香港,不懈宣传抗战斗争。同年5月,匈牙利世界语者布劳恩(Braun)在香港创刊了《远东使者》,加强了抗战的国际宣传活动。

中国内地实行改革开放之后,香港世界语发展同样繁荣。2000年8月5日至12日,香港召开了第56届青年世界语大会(IJK),有200余人参加,会议由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青年部和香港青年世界语协会共同主办。


2000年在香港举行的第56届国际青年世界语大会

第56届国际青年世界语大会贴花

2006年,“国际世界语协会亚洲世界语推广、教育及研究基地”在香港理工大学挂牌成立,出席挂牌仪式的嘉宾包括时任国际世界语协会主席雷纳托·科尔塞蒂,时任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于涛,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系主任陈瑞端等。

本次在香港大学举行的世界语主题研讨会,无疑为世界语在港大及香港的科普注入活力,也成为香港世界语历史的重要节点。记得有空来听一听内容丰富的讲座哦!

分享到: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