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语万花筒

阿鲁沙印象:中非友谊的新篇章与世界语者的桥梁

发布日期:2024-08-26 11:00

若非第109届国际世界语大会首次在非洲大陆召开,我或许永远不会听闻阿鲁沙这座城市的名字。阿鲁沙,作为坦桑尼亚的第三大城市,不仅扮演着通往塞伦盖蒂大草原、见证动物大迁徙奇迹的门户角色,也是眺望非洲之巅乞力马扎罗峰壮丽风光的绝佳之地。此外,它还是探寻最远古的人类化石“露西”以及游历印度洋上最美岛屿——桑给巴尔的理想落脚点。2024年夏季,我有幸来到阿鲁沙,参加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盛会,亲眼见证世界语大会在非洲书写的新篇章,并亲耳聆听非洲腹地的动人故事。虽然只有短短五日,但这段时光让我领略了坦桑尼亚乃至整个非洲的风土人情,以及世界语散发的时代光芒。我愿与您共同分享这段难忘的经历与感受……

初识阿鲁沙:历史的纽带与现实的挑战

自幼便听闻,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非洲兄弟的支持下步入联合国的殿堂,这段历史佳话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中国与非洲各国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坦赞铁路便是这段友谊的见证。而今,“一带一路”倡议的深远影响也延伸至坦桑尼亚,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恰逢两国建交60周年,我有幸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亲身体验这座非洲城市的风貌,感受它的独特魅力。

8月3日,历经19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我们终于抵达了阿鲁沙乞力马扎罗国际机场。在连接机场和市中心的公路上,满是坑坑洼洼,一片破败的景象。尽管坦桑尼亚在非洲的GDP排名第十,但作为其第三大城市,阿鲁沙的基础设施显然滞后,与中国数十年前某些落后地区的景象颇为相似,这样的对比,让我更加敬佩我国党和政府的治国理政的能力,也让我深刻体会到非洲国家在发展道路上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第109届国际世界语大会会议现场

阿鲁沙国际会议中心,这座地标性的三角形建筑,是本次国际世界语大会的举办地。大会开放首日,各国世界语协会的展示活动热闹非凡,各种语言的交流声此起彼伏,构成了一幅多元文化的绚丽画卷。我们布置了“中国日”和中国咖啡产品的宣传展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向更多人展示中国的文化与魅力。此晚,我重逢了许多世界语的老朋友,也结识了来自非洲的新朋友。大家欢聚一堂,共同分享着对世界语的热爱与执着,为即将开幕的大会预热。


作者(左三)与布隆迪世界语朋友在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展台前

尤为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布隆迪的青年代表团,他们以本国的青年学生为主体。虽然来自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他们却怀揣着对世界的渴望与梦想,长途跋涉前来参会。对他们而言,这是向世界展示自己国家风采的宝贵机会,也是他们追求知识与梦想的舞台。国际世界语大会走进非洲,不仅为非洲国家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更让有识之士得以跨越国界、种族与文化的界限,共同寻找着人类的共同理想与机遇。

国际世界语大会上的中国元素:文化的桥梁

8月4日,是第109届国际世界语大会开幕的日子。我们早早地来到会场,心中充满了期待。中国外文局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副局长于涛亲自率团出席,在中国代表团阵容中还有外文出版社社长、全国世协副会长胡开敏,亚太中心副主任、全国世协副会长王汉平及全国世协秘书长陈吉。开幕式上,嘉宾云集,国际世协的领导成员悉数到场,坦桑尼亚自然资源和旅游部副部长、阿鲁沙市市长及当地政府官员也都成为了座上宾。

让我感到特别自豪的是,在大会的最后环节,于涛副局长代表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向坦桑尼亚自然资源和旅游部副部长赠送了《丝路手绘长卷》。这幅长卷展示了中国世界语者对国际友谊的情怀,也传递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中国日”活动上,“美丽中国 美丽坦桑尼亚”图片展是重头戏。它不仅为两国文化交流搭建了重要桥梁,也深刻体现了国际传播事业的创新与发展。此次图片展通过多媒体、多角度、多语种的展示方式,向世界呈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同时,图片展还巧妙融合了坦桑尼亚的元素,展现了中坦两国在文化交流上的深度与广度,促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心灵共鸣。这不仅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场文化的交融,对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和认知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次大会期间,还安排了关于大运河文化的讲座,由常州世界语者张常生和北京世界语者于建超共同介绍大运河的历史和发展。这让我意识到,中国的世界语者们不仅在传播中国的声音,还在努力搭建起一座座沟通世界的桥梁。


作者与非洲世界语者们在一起

中坦世界语者的零距离交流:友谊的深化与合作的展望

今年是中国和坦桑尼亚两国建交60周年。回顾走过的60载,在文化方面,中坦之间的友谊源远流长,民间交流丰富多彩。中国自1964年起向坦桑尼亚派遣医疗队,这一传统至今仍在延续。同时,越来越多的坦桑尼亚学生选择前往中国留学,为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经贸领域,中国始终是坦桑尼亚最大的外资来源国和第一大贸易伙伴。多年来,两国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硕果累累,从坦赞铁路到尼雷尔水电站,再到达累斯萨拉姆港的扩建,都离不开中国企业的积极参与和贡献。

在大会期间的中国和坦桑尼亚世界语者交流会上,地方组委会主席科斯塔·马沙尔用深情的话语勾勒出两国友好交往的斑斓画卷。他提到,从最初的援建坦赞铁路,到如今在多个领域的深度合作,每一个合作项目都是中坦友谊的坚实基石。在会场上,老一代坦桑尼亚世界语者们眼中闪烁着光芒,分享着与中国同行们共度的难忘时光。


中坦世界语者交流会现场

陈吉秘书长以满腔热忱,向坦桑尼亚的世界语者们描绘了中国世界语运动的蓬勃景象,强调了语言作为沟通心灵的桥梁在促进不同文明间理解和尊重方面的重要作用。她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未来合作的憧憬,希望双方能在文化交流、教育合作等方面携手前行。

我回顾了为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出访前期与坦方负责人的紧密沟通与合作,确保中国元素的活动的顺利开展。我谈到,大会不仅是一次语言的聚会,更是心灵的触碰,它证明了即使语言不同,情感与梦想却能紧密相连。

张常生、赵德智、王乐天、王贵英四位中国参会代表也纷纷发言,他们用生动的例子讲述了自己在国际世界语大会上的所见所感。无论是深入探讨世界语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还是共同欣赏跨越国界的艺术作品,每一次交流都让他们深刻感受到世界语连接世界的魅力。他们提议,中坦双方应借此契机,建立更加紧密的友好协会,定期举办线上线下结合的活动,让年轻一代的世界语者有机会直接对话。

虽然大会已经结束一周有余,但很多瞬间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中非友谊不仅仅是历史的佳话,更是需要不断耕耘与创新的现实篇章。在我看来,展望未来,中非合作应当聚焦于更多具有实际意义的举措,充分发挥坦桑尼亚乃至整个非洲的资源优势,如可以开展动植物实践培训,利用坦桑尼亚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中国和非洲青年提供学习交流和研究探讨的机会;人类学实景研究同样是一个双赢的选择,通过研究非洲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社会结构,为中非文化交流提供更深厚的土壤;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合作也不容忽视,通过完善旅游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并结合中国的旅游市场经验和资金优势,可以共同推动坦桑尼亚乃至非洲旅游业的繁荣。

中非友谊历久弥新,我们需要不断探索新的合作领域,以更加务实的态度,将双方的资源和优势转化为共同发展的动力。在这个过程中,语言作为沟通的桥梁,将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世界语者,我们有责任,也需要挖掘我们的潜能,继续讲述中非友谊的故事,传递合作与共赢的声音,让世界见证中非携手共创美好未来的坚定决心与不懈努力。 
(文/图 利民)
 
分享到: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