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动态

青春担当 精神永恒 ——记在“一二.九”运动中的世界语者和他们的同学们

发布日期:2023-12-26 15:43
北平是中国世界语者诞生的摇篮之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平各大学都成立了世界语学会,并建立了世界语左翼联盟。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东三省而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激怒了全国的老百姓和广大的爱国学生。在民族危亡之际,北平各大学的世界语者和他们的同学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纷纷投入到抗日宣传队伍中来。

姚依林(解放后曾担任国务院副总理)1934年曾经在清华大学就读化学系。他在回忆录中谈到:当时的世界语学会分两派:一派绿色,是和平主义者;另一派则是红色,是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口号是“用世界语为社会主义而斗争!"。 当时红派世界语者大都成为“一二.九”运动中的骨干。

在红色世界语派的活动中,姚依林结识了北平师范大学的周小舟,他们经常在一起交换对时局和社会的看法。 

北大世界语学会会长刘导生、清华大学世界语学会会长罗清按照世界语联盟要求,定期组织活动。

刘导生(建国初期曾任北京市委书记)1935年至1937年任中共北大党支部书记。在北大读书期间,他继续在师大附中无产者世界语联盟的群众团体里工作,并负责组织北大世界语学会的革命团体活动,以“用世界语为社会主义而奋斗”为宗旨吸引进步青年参加活动。

如张震寰(1961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他于1935年考入北大。他在课余时间常去沙滩红楼参加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世界语班听课,认识了比他早两年入学的刘导生。 北大曹振之在回忆录中谈到当时通过看世界语报纸了解俄国革命和红军长征等情况。

在北大数学系就读的中共党员黄敬(建国初期曾任天津市委书记)1935年11月酝酿秘密成立"北平学联”,刘导生向黄敬建议以北大世界语学会人员的名义参加。

1935年春夏之交,鉴于日本侵略者加快侵华步伐,中华民族武装自卫会在各校发展较快。

负责北平武卫会工作的周小舟发展了姚依林,并让其将武装自卫委员会的传单——《告同胞书》等资料,趁夜间无人时去清华图书馆张贴及送到其他学校。
 
北大武卫会负责人黄敬在北大首先发展了刘导生。张震寰等人去参加世界语活动时,刘导生把一些关于武卫会的铅印资料传给他看,使他从中了解到由宋庆龄领衔的武卫会成立的背景和自卫内容。 

清华大学在罗清同学的组织下,世界语活动也很活跃。姚依林与在世界语学习班上认识的清华邮局职员、共产党员王慎之共同创办了《北方话新文字》的不定期刊物。郑天翔同学上大学后加入清华世界语学会,曾做过《世界日报》《世界语之光》《世界语副刊》等的编辑工作。他们通过刊物联络校内外的进步学生和世界语者。

1935年6月,国民党政府与日军分别签订《秦土协定》和《何梅协定》,华北面临沦亡的严重威胁。

1935年夏秋,黄河泛滥,多地受灾。中共北平工委按照中共河北省委指示,周小舟、姚依林、黄敬等参与筹建了“北平大中学校学生黄河水灾赈济联合会”,为“一二·九”运动做了前期准备。 

1935年12月初传来国民党政府将在当月9日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消息,北京市学联准备动员和组织学生举行大规模的抗日救亡请愿游行示威活动。 

12月8日晚,他们在燕京大学召开了各校代表会议,做出了第二天组织请愿游行的决定。 

12月9日由东北大学带头的游行队伍来到北大红楼门前。“北大,起来!”“北大,恢复五四精神!”的口号声传进红楼。世界语者刘导生、张震寰、陆平、曹振之等和同学们从各个教室跑出来,汇集了一二百名学生加入到兄弟学校的队伍洪流中向前挺进。 

清华大学的姚依林、黄诚、罗清、郑天翔等世界语者和蒋南翔、于光远、陆璀、赵继昌等300余人,举着写着校名的横幅来到时西直门受阻。燕京大学的黄华(解放后曾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也和600多名学生聚到一起进行抗议和宣传,陆璀进行抗日演讲。

北大学生和东北大学等学校的学生按计划在市内行进,沿途不时有学生加入到游行队伍中来。当队伍行进到王府井时,大批军警前来堵截。有的同学一边散发宣传品,一边宣传演讲。同学们赤手空拳与军警搏斗,当时有30多人被捕,大家群情振奋,“反对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团结抗日”的口号一阵阵响彻云霄。 

“一二·九”运动喊出了广大爱国学生拯救民族危亡的心声,点燃了他们心中抗日救国的烈火。

12月14日,北平报纸登载了国民党当局坚持在16日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消息,北平学联立即决定在16日组织更大规模的游行。 

北大和清华等学校按照市学联部署,有组织地为“一二.一六”规模游行做更好的准备。

12月16日清晨,北大刘导生、张震寰等几百名同学,聚集在各斋宿舍门前列队出发,经过皇城根往南,直趋南长街。清华大学的姚依林、蒋南翔等各学校的学生,一路按约定顺序汇聚起来。近2000人的队伍浩浩荡荡,队伍到了南长街南口,遭到大批军警和侦缉队、消防队的阻拦。在新华门前,同学们赤手空拳奋力抵抗,当天全市共有22人被捕,300多人受伤。大家走到天桥后,连市民聚拢过来有二三万人,共同举行了天桥市民大会。黄敬慷慨激昂地发表抗日演说并带领大家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解放万岁”等口号。大会通过了不承认冀察政务委员会、要求政府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8个决议案,还发表了《告民众书》。 

民族危亡的警钟惊醒了爱国青年学生及世界语者。“一二·九”和“一二·一六”的游行示威,犹如一声春雷震撼了全国,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策动“华北自治”“打造第二个伪满洲国”等企图分裂中国的阴谋。 

为了宣传“一二九”运动成果,北大陆平草拟了《告世界各国书》,译成英文和世界语,以北大学联会名义寄送到国内外各学校、团体。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国性抗战爆发,根据中共北方局的指示,部分骨干分别撤离北平,到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工作,由此将“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的火种撒向了全国。正如毛泽东评价:“一二.九”运动不仅唤醒了全民族抗日,也为中国抗日培养了大批干部。”
 
如刘导生按照市委要求留北平后方工作。他参加了全国学联发起的为鲁迅送殡安葬仪式以及营救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七君子”运动。1936年他当选为全国学联执行委员会主席,抗战爆发后去山东做地下工作,解放后历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北京市委书记等职。 

张震寰1937年南下到武汉等地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历任八路军支队、新四军旅政治部主任、野战军团长、师政治委员。解放后,张震寰曾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员会主任、党委书记,组织指挥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和首次原子弹空爆试验,“两弹”结合试验,远洋测量船队的组建和洲际导弹、潜地导弹试验,通信卫星的研制试验和亿次计算机研制,为发展我国核武器技术和中国现代化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在“一二.九”运动中还有很多世界语者和莘莘学子,他们在民族危亡之际投笔从戎,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壮烈牺牲,如世界语者黄诚在抗日前线皖南遇难牺牲。解放后他们发扬“一二.九”运动的精神,战斗在各行各业,为建设新中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资料来源:张震寰将军之女儿张炜元老师提供的《唤起全民族的抗战——“一二·九”运动人物记》
执笔:赵云峰(女)
23年12月
分享到: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