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动态
+ 查看更多
忆我的世界语导师沈澄如先生+ 查看更多
忆我的世界语导师沈澄如先生
+ 查看更多
发布日期:2023-11-22 13:30
沈澄如先生曾是中国科学院科技工作者世界语协会副理事长,也是我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北京最早结交的世界语老师。那时他和一批中科院的专家一起创办了中科院世界语协会会刊《世界科技》,并担任杂志主编。该杂志为世汉双语季刊,内容丰富,每期刊登世界各地世界语科学家和学者的前沿科技文章,我从中受益良多。如今沈老师去世6年有余,和他在一起的那些画面时常一帧帧出现在我的眼前。

工作中的沈澄如老师
初识沈澄如老师
记得那是1987年的12月份,我来北京购买图书,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世界语的书籍。由于我已经自学了三年的世界语,一直喜欢阅读用世文撰写或翻译的科技文章。当时,我了解到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世界语协会,并出版世汉双语杂志。在一个寒冷的下午,我来到了中科院世界语协会办公室订阅杂志。工作人员看到我能够阅读世界语文章,非常高兴,热情地建议我去见见沈澄如先生。我和沈老师通了电话,他热情地邀请我到他家聊聊,让我这个毛头小子受宠若惊。
沈老师的家位于中关村的中科院住宅小区,我来到沈老师家门口,看见门上贴着世界语的绿星标识,感觉很亲切。当我轻轻敲门那一刻,我完全想不到,这竟是我与世界语几十年不离不弃的原点。

沈澄如老师给外国世界语者授课
到达沈老师家后,他的夫人王玉春老师已经准备好了晚餐,热情地招呼我边吃边聊,我们一起聊了很久。大约快晚上八点的时候,我看两位老人有些疲倦,便随即起身向沈老师夫妇道别,并表示了我的感谢。沈老师嘱咐我随时可以与他联系,想看什么世界语书籍,特别是科技类的世界语书刊,他会给我邮寄。
临走时,沈老师又从书架上拿了几本《世界科技》杂志的创刊号送给我做纪念。正在这个时候,我们听到一阵敲门声,又有客人到了。沈老师打开房门,来人四十多岁,戴着一副大大的近视镜,嗓音洪亮,属于那种激情四射的男人,用今天的话说,那是绝对标准的“男神”!他风尘仆仆,背着一个破旧的大帆布包,一进门就用世界语向沈老师问了好。沈老师把客人迎进了客厅,让他坐在沙发上,又拉着我过来引荐:“这位是我的老朋友,戴立明教授,经常来我家,你们以后会有机会经常见面的!”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戴老师,但那个时候的我还太年轻,没有意识到我的人生轨迹从这一瞬间已经即将开始改变了!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1988年春节后,我再次来到北京拜访沈老师。沈老师建议我在中科院举办的为期两年的科技世界语专修班中进修。专修班的课程除了世界语外,还有英语和语言文学课程。课程采用本科教材,其中英语课程全部邀请了大学教授来授课。当时科学院内的二十多名高中毕业学生已经报名,名额十分有限,沈老师给我安排了入学手续和班级座位,并且专门给我协调了一个中科院住宅楼公寓的房间,房间内有独立的卫生间和暖气,这在当时是非常好的条件。
经过在专修班两个月的系统学习后,我的世界语翻译和写作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沈老师开始给我安排一些翻译工作:挑选一些世界各国世界语者投过来的世界语稿件翻译成汉语,或者把国内的一些科学家,主要是中科院研究所专家的部分文章翻译成世界语。然后,沈老师把我翻译的文字进行逐词逐句的修改和润色并发表在《世界科技》上。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我用世界语翻译了几十篇科技文章,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世界语书面表达和文章编辑能力。这期间,经常有国外的世界语者到访沈老师家中。沈老师多次带着我陪同国外世界语者们外出参加交流活动,有机会就尽量让我做口语翻译,锻炼我的口语表达能力。

沈澄如老师(右一)出访参加国际交流活动
1988年7月,那时刚刚放暑假,沈老师找到我和几个世界语口语讲得比较流利的同学,说我们几个将作为第二届国际科技世界语学术会议的会务组工作人员,立即参加在北京语言学院举办的口语强化训练班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这个口语班由李威伦老师负责,外教是芬兰的钢山老师。钢山老师是一位金发碧眼的北欧美女,她一句中文都不懂,但世界语口语超级棒,讲起世界语像母语一样流利。我们足足适应了好几天,才跟上了钢山老师的口语。为了更好地实地练习旅游景点的翻译,钢山老师让我们几个和她一起爬香山、游览颐和园和故宫,用世界语现场介绍主要的景点,并随时帮助我们纠正表达错误。三周后,经过高强度学习和训练,我们的词汇量和口语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能够和国外的世界语者自由交谈。
令人难忘的科技世界语大会
距离第二届科技世界语大会报到和开幕的时间越来越近,沈老师又给我安排了一项接待工作:大会召开前,会务组应一部分国外世界语朋友的要求,举办了一个中国文化学习班,介绍中国的文学还有中医,诸如针灸等疗法。沈老师派我和另外一名同学负责学习期间的接待、引导和食宿安排工作。这个活动全程只能讲世界语,因为绝大多数的国外世界语者都是第一次来中国,根本不懂中文。我们需要配合讲解的老师们为这些世界语者做好翻译工作。

国际世界语大会期间,沈澄如老师(左二)接待来访世界语者
第二届国际科技世界语学术会议在北京语言学院大礼堂召开,中国国内世界语者报到人数超过800人,来自全球十余个国家的三十名世界语专家、学者以及科学家都来参加了大会,中国科学院领导莅临大会现场并致辞祝贺,会议规模盛况空前。大会开幕式一结束,沈老师就专门找到我,让我全程陪同他的老朋友、比利时世界语者瓦尔特夫妇参加大会的其他专题活动。这一方面是为了锻炼我的口语水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强和瓦尔特夫妇的交流,增进朋友间的友谊。
为期一周的科技大会结束后,一切都恢复了常态:放假,回家探望父母,九月开学继续回校上课。沈老师依然忙着《世界科技》杂志的编译出版,每天关心着我们这20几个学生的学习进展。时间过得飞快,1990年,我们这个班的同学们毕业了,都面临着马上走向社会、走向各自的工作岗位的挑战。毕业前的一天,沈老师让我去他家里做客,说是见一位教授。这位教授正是我在1987年冬天的晚上在沈老师家见到的戴立明教授。戴老师热情地拉着我在沙发上聊了起来。沈老师告诉我,戴老师在经营一家计算机高科技公司,问我是否愿意过去实习,这样可以在计算机行业得到长期的发展。我心里自然是异常高兴,就马上答应去实习,工作地点就在中关村。沈老师反复嘱咐我,一定要多努力付出,不要怕吃亏,不要计较眼前的收入;要继续努力学习,趁着年轻多锻炼,打好基础,才能培养更高的能力改变生活,改变命运,将来有本事成家立业,养儿育女,过上美好的生活!
岁月流逝,如今已经这么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小伙也已经变成了半大老头,但我对世界语依然痴心不改。没有前辈的引荐和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他们可以说是中关村最早一批的创业者,当时我只是小弟一枚,是他们带我在电子科技世界里遨游,是他们让我从世界语事业中领悟到深藏的力量,让世界语成为我执着前行的动力。我时常回忆起当年沈老师给我批注翻译稿件的情形,那一句句感情真挚的嘱托,我始终牢记在心。面对困难,我依旧乐观;面对挫折,我内心依旧充满了热切的希望和奋斗的激情。我庆幸自己在懵懂的年轻岁月里遇到了沈澄如先生,这是我一生的福报!我将继续怀揣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希望,为了给我们带来希望的Esperanto大踏步地努力奋斗,永不停息!
文/安德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