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语万花筒

世界语名人系列 | 哲学家卡尔纳普的世界语生涯

发布日期:2022-06-22 20:47
鲁道夫·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1891-1970)是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他生于德国,1935年为躲避纳粹统治而来到美国。卡尔纳普是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维也纳学派的领袖之一。他是一位非常高产的哲学家,一生出版了几十本哲学著作,其核心关键词是“逻辑”,比如《世界的逻辑构造》《语言的逻辑句法》《逻辑的形式化》《概率的逻辑基础》《符号逻辑导论》等等。卡尔纳普肯定逻辑和科学,否定和批判传统哲学。他认为传统哲学关于世界本质、世界是否可知等“形而上学”问题的争论并不错误,但毫无意义,应当取消;哲学在放弃了形而上学和经验科学的内容之后,剩下的唯一作用就是逻辑分析。逻辑实证主义把逻辑分析的方法,以及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思想结合起来,把形而上学排除在哲学之外,试图建立一种科学哲学。逻辑实证主义(或者说“科学思维”)深刻影响了现代人的思维模式。

很少有人知道,在著名哲学家的身份之外,他还是位世界语者。卡尔纳普14岁学习世界语,并在一生中以各种方式使用它。近期世界语历史学家乌尔里希·林斯 (Ulrich Lins) 在一篇文章中详细讲述了卡尔纳普和世界语的关联。

林斯这篇题为《跨国语言:鲁道夫·卡尔纳普和世界语运动》的文章收录在2022年出版的《逻辑经验主义、生活改革与德国青年运动》(Logischer Empirismus, Lebensreform und die deutsche Jugendbewegung)一书中。

图片

这本书讨论了逻辑经验主义与当时德国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也涉及了卡尔纳普这位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的早期学术发展。乌尔里希·林斯在2012年接触卡尔纳普研究,他在德国和美国查阅大量相关的缩微胶卷资料。卡尔纳普手稿的保存和研究人员也对他的研究很感兴趣,因为每个人都知道他与世界语的关系,但并不清楚更多的细节。

卡尔纳普与世界语的关系是怎么为人所知的呢?维克多·萨德勒(Victor Sadler,1937-2020,世界语学院院士,曾长期担任UEA总干事)在 1967-68 年筹备出版《世界语言问题》(现名《语言问题和语言规划》)杂志期间,出版社负责人向他介绍了卡尔纳普与世界语的关系。通过卡尔纳普的自传(英文版1963年出版),萨德勒惊讶地发现卡尔纳普长期以来一直是国际世界语协会(UEA)的成员,而且他的一部作品(1929年的《Abriss der Logistik》)就存放在国际世协图书馆,该书可能是卡尔纳普本人赠送的。

卡尔纳普在自传里描述了他的世界语生涯以及年轻时的世界语活动经历。包括意大利作家、哲学家翁贝托·埃科(Umberto Eco)以及不少世界语者都提到过他与世界语的关系。

图片
1935年的鲁道夫·卡尔纳普

早年世界语生涯

在1905年或1906年,读高中的卡尔纳普自学了世界语。1908年2月14日,他开始写日记,在2月19日他写道:“Mi denove ĉiutage entuziasmas pri Esperanto”(我再度每天对世界语充满热情)。1908年10月,在国际世协的刊物中,他投稿表达与“非德国人”通信的愿望。很快,他又发表了一篇文章“如何造世界语谜语?”1910年从耶拿大学毕业后,卡尔纳普成为国际世协代表(delegito,指分布在各个国家和地区,作为国际世协代表为会员提供服务的角色)。

1908年8月,卡尔纳普前往德累斯顿参加第四届国际世界语大会。在那里,他聆听了柴门霍夫的演讲,观看了歌德戏剧《在陶里斯的伊菲革涅亚(Ifigenio en Taŭrido)》的演出,这两件事都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在1963年他的回忆里,这次大会被形容为一个“奇迹”。他写道,“我们的工作不仅应该为我们自己的国家服务,而且应该为全人类服务”——柴门霍夫的这个理念成为他一生的激励。卡尔纳普一直坚持着“科学人文主义(scienca humanismo)”。

在德累斯顿大会召开六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卡尔纳普应征入伍。1922年,刚好距今一百年前,他再次开启旅行——前往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的国际世界语大会。在驶离德国吕贝克的船上,卡尔纳普遇到了保加利亚农学学生阿塔纳斯·D·阿塔纳索夫(Atanas D. Atanasov),并与他成为朋友。他们在一起四个星期,一直用世界语交流,不仅去了赫尔辛基,而且还前往波罗的海国家参加会后旅行。在爱沙尼亚的塔林,他们与之前在赫尔辛基见过面的德雷森三姐妹共进午餐。

德雷森三姐妹(Agnes Dresen, Helmi Dresen, Hilda Dresen)是爱沙尼亚著名世界语者,希尔达·德雷森(Hilda Dresen,1896-1981)是世界语翻译家、诗人,赫尔米·德雷森(Helmi Dresen,1892-1941)是世界语翻译家,曾任语言委员会(即后来的世界语学院)成员,1941年死于纳粹占领。

图片
1935年,塔林世界语者与尤利·巴基(右一)相聚,包括希尔达·德雷森(右三)、赫尔米·德雷森(右二)

通过日记,我们知道卡尔纳普在20世纪20年代初积极参加了很多世界语活动。他对爱德蒙·普里瓦(Edmond Privat)的大会演讲赞赏有加,也见过一些著名世界语者,比如传奇的西班牙人胡里奥·曼加达(Julio Mangada,1877-1946,活跃的世界语者,西班牙共和军军官,在西班牙内战后流亡墨西哥)。另一方面,他还批评过一些重要人物,如Johannes Dietterle(“德语口音太重”)、Peter Stoyan 和 Charles Baudouin(说话“教化味太浓”)。卡尔纳普肯定想不到,他日记里的评论一百年后还会被印到书上。1925年之后,卡尔纳普就基本不参与世界语运动了,但一直保持了对世界语的坚持。

卡尔纳普在跟人通信时曾建议,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世界语应该译作“Kritiko al la pura racio”——而不是“de la pura racio”。1924年他参加了在维也纳举行的国际世界语大会,期间他在大会外与一些当地学者建立了联系,开启了自己的科研生涯。1926 年,他到维也纳大学担任讲师,之后成为著名的维也纳学派的核心成员,他们共同开创了现代的分析哲学。

维也纳学派
维也纳学派是发源于20世纪20年代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一个学术团体。其成员主要包括领袖人物石里克、鲁道夫·卡尔纳普、纽拉特、赫伯特·费格尔、汉恩、伯格曼、弗兰克、韦斯曼、哥德尔等等。他们多是当时欧洲大陆优秀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逻辑学家。他们关注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成果(如数学基础论、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并尝试在此基础上去探讨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等问题,并发展出逻辑实证主义。

世界语和卡尔纳普的学术理念

对卡尔纳普来说,对世界语的追求和学术生活是相关联的,他的哲学不是纯理论的形而上学,而是为了社会实践和实现日常生活改革。他认为政治是实践哲学的一部分,所以他不喜欢德国人避免政治的倾向。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加入了柏林的抗议人群,争取“和平与面包”。后来他在美国被怀疑是左翼人士,有一段时间甚至被联邦调查局列入黑名单。

在自传和他的日记能看到,卡尔纳普经常与人们谈论世界语,比如他与不喜欢世界语的维也纳同事——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发生过冲突。1923年,他前往墨西哥旅行,那里是他的岳父母移居的地方。在墨西哥,卡尔纳普参观了一所教授世界语的学校。

1923年和1935年,卡尔纳普拜访了哈佛大学的数学家爱德华·V·亨廷顿(1874-1952),并用世界语和他交谈。1946 年,他回答了国际辅助语言协会 (IALA) 关于国际辅助语言理想特征的问卷调查。这份问卷产生了1951年的国际辅助语方案Interlingua,不过由于英语的扩张,该方案从一开始就失去了机会。卡尔纳普学过多种国际辅助语,并一直主张不同计划语言的追随者应当合作。

在卡尔纳普未发表的信件中,能找到他与斯坦福大学法国文学教授阿尔伯特·莱昂·盖拉德(Albert Léon Guérard,1880-1959)的通信,后者撰写了《国际语言运动简史》(纽约,1922年)。1939年和1945年以后,他持续地与盖拉德通信,他们的想法非常一致。盖拉德虽然不是世界语者,但却非常崇敬柴门霍夫。二人都认为,世界语的“内在理念”是值得支持的,而世界语的主要敌人是好斗的民族主义。卡尔纳普是世界联邦主义(mondfederalismo)的追随者,在他的遗产里,我们能发现他订阅的环球联盟(Universala Ligo,由Andreo Cseh和Julia C. Isbrücker在1942成立的世界联邦主义倡导组织,非“国际联盟”Ligo de Nacioj )机关杂志《实践》(La Praktiko)。

图片
环球联盟成立于1942年,提倡世界联邦主义,以世界语为官方语言

图片
在美国的卡尔纳普

定居美国后与世界语者的联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一些活跃的世界语者可能因为参加大会而认识卡尔纳普。但他很快就几乎被世界语界遗忘了,部分是由于他离开欧洲,从1935年底生活在美国,并在那里创作了大部分作品。卡尔纳普后来定居美国加州,一些当地世界语知道了他,比如R.C. Marble在1970年尝试邀请他参加旧金山的夏季世界语课程,不过很可能没有邀请到。1970年8月中旬,卡尔纳普给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语言学家瓦尔特·陶利(Valter Tauli)写了一封长信,表达自己很欣赏他关于语言规划理论的书。陶利的回信如果寄出了的话,很可能没有被读到,卡尔纳普于1970年9月14日去世。
分享到: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立即登录.